星缘星座网 > 文章栏目 > 文章正文

玄学的春天来了

来源: 新浪财经头条
分享链接二维码

来源:西坡原创

那天在路边看到两位老人在抱树,神情严肃,一动不动。老头怀里的树更粗壮一点,老太太的树瘦弱一点,老头抱的位置更高,老太太接近地面。

样子有点滑稽,但我不能笑,心想这应该是一种我不知道的健身方式吧。

后来上网搜了下,果然有抱树养生法。虽然我不理解其中原理,也没兴趣了解,但只要没有蚁虫爬上身,也挺有意思。抱自己的树,让别人琢磨去吧。

没想到,意外搜到一条帖子:

“可别随便去抱树啊

尤其是那些老树

有些树是修炼成精的

专门吸取人的阳气

阳气就是你的生命力

被吸走了你会身体变差或者倒霉

你有没有在树林里走过

突然觉得阴森森的

或者感觉有东西在盯着你

那不是你的错觉

可能就是树精在打你的主意

它们想要你的命呢

要是你不怕

那你就去抱吧

……”

这次我真的要笑了,不,真的要去抱树了。这世界太无聊了,人生一世,草木一秋,不认识两个树精,你好意思出门?

再一看,还是一个加黄V认证的星座命理博主,粉丝有十来万。这条帖子有十几条评论,没有一个人像我这么不严肃。有人说:“有的博主说抱大树补木”,该博主继续恐吓:“一听一做一个激灵”。有人问:“那坟墓上的树空了有什么影响吗?”该博主回答:“影响后代运势,可能会让家人身体变差……最好请个师傅去看看,处理一下”。有人举出反例:“抱城隍庙的大树,嘿嘿每次抱了有好运。”有人发了个哭的表情说:“故宫里抱过。”

再研究下去,我不知道到底该不该去抱树了,不是被他们吓到了,而是这些对话存在心里,破坏了我对抱树行为最初虽不理解但感觉可爱的朴素印象。别有用心地去抱,神经兮兮的不敢抱,都不好玩。

我只能说,玄学的春天来了。

我们知道玄学从来都没走远。但从前只是私底下存在,比如很多官员落马的通报里都有“从事封建迷信活动”字样。现在玄学俨然登堂入室成为一种光明正大的形态了,微博给这些星座命理博主加V认证,应该知道他们在干什么,没准还收了钱。

我没有要反击“封建迷信”的意思,虽然我要声明,我所主张的“感性的力量”与这些玄学完全不是一码事。我在后文会简单说一下它们的区别。我主要的兴趣是分析玄学流行背后的群体心理。

其实很简单,一言以蔽之:寻找确定性。但我判断没错的话,玄学昌盛将是我们会长期与之共处的一个大浪潮,所以还是值得深入考察。

近年的某篇报道有这样一段介绍:

“常规印象中,求神算命的主流人群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年人,但近年来值得注意是,年轻人正在越来越多地把不决之事付诸’玄学’:塔罗占卜、八字命理、星座罗盘……这与我们此前曾关注的’上香青年’’禅修青年’’彩票青年’现象一脉相承,当经济下行不确定性上升,读书、就业、生活、情感、健康的压力普遍高企,对命理、运势和不可知力量的依赖陡增也便不难理解。无论是出于好奇还是迷信,压力之下年轻人的精神状态、未来预期和现实出路,都是亟待面对的真问题。”

身边也有例子。前不久,一位同是读书人的朋友感慨:咱们这样是发不了财的。原来他刚去观摩过某位朋友的朋友的公司,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,这家公司风生水起,商业模式一本万利:在网上卖符。我说养一批大师也得成本吧,朋友说不,都是AI来算,AI来画。很多客户还是海外的,所以他们正在做跨境电商。我叹为观止。

我在写公号的过程中,也体会到一种诱惑:只要你敢说,就有人敢信。急于寻找确定性的人群,正在召唤和喂养一批一批跳大神的人,各领风骚两三年。所以你看他们表面上聊的是政经、技术、管理、心理学、国学、人工智能、教育,核心模式都是算命。相对来讲,明着算命比偷着算命危害可能还更小一点。

算命和知识的本质区别在于,是否提供经得起知识共同体检验的增量信息。各路大师大神充当的都是镜子,只能把你自身的东西加工、封装之后还给你。

如果足够坦诚的话,没人敢说自己的心智里完全没有迷信的成分。我越来越体会到,人相信什么不是唯一需要在意的,同样值得在意的,或者更值得在意的,是如何相信。我们总是过度关注信仰对象而不区分信仰方式,但那些坏人操纵人心的玄机恰恰在方式上。一种看起来无害的东西,以一种有害的方式去打开,同样可能引发巨大的恶果。

对我来说,苏东坡的理论是便携易用的:“君子可以寓意于物,不可以留意于物。”寓意于物,人是主,物是客。留意于物,人是客,物是主。文明与蒙昧分野,往往在这一线之间。

“留意于物”总是有巨大的受众基础。我曾经带着气说:为了回避思考,人什么都愿意相信。从前年轻人嘲笑上一辈轻信“电视上说”“报纸上说”,可是现在多少人张口“有博主说”,没区别的。

我现在比较能够体会人们想要结论、方法、窍门的心情了。济慈说的那种消极能力,“能够处于不确定不确定、神秘与怀疑之中,而不急于追求事实和原委”,痛苦而艰难,果实也总在不为人知的地方。

不过我虽然知道只要敢说就有人敢信,但我不敢说。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,一旦掌握“不思考就能找到结论”或者“先有结论再假装思考”的能力,再想放弃可就几乎不可能了。我绝不敢跨过这条卢比孔河。

某年某月某天晚上,沈从文和两个初中生儿子交流思想,儿子教育父亲:“爸爸,我看你老不进步,思想搞不通。现在这么好,还不快快乐乐工作?”两代人谁也没能说服谁,过后沈从文写了篇文章,总结两代人的差异是,上一代凡事从“思”出发,下一代凡事从“信”出发。

沈从文的作品和经历对我都有很大的影响,最深的一处就是这“思”和“信”两个字的分辨了。可以说,我这些年全部的努力,就是保护从“思”出发的一线生机。

对了,今天是立冬,饺子还是要吃的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,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,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。

我要许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