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读|卯兔逢双春,否极泰来
兔
年
大
吉
好事成双话双春
景登虎
双春,顾名思义,即指一年中有两个立春。
因为今年闰二月,所以出现了两个立春,也就是说农历2023癸卯兔年有两个立春节气,是为“双春年”。
中国传统历法农历是种阴阳合历,是结合太阳和月亮运行周期制定的。一年按太阳的运行分为二十四节气,又按月亮的运行分为月。阴历与阳历相差约11天,为了解决阴历和阳历的时间差问题,古人以增设闰月来解决这一问题,这样若干年中就会有一年是13个月,所以每19年中就会有7年“双春”,7年“无春”。今年两次立春分别出现在2023年2月4日(农历正月十四),2024年2月4日(农历腊月二十五),处年头年尾。与之相对应,一般出现双春年的年份,往往下一年就是无春年,也就是下一年农历中没有立春节气,2023是双春年,接下来2024就会是无春年。
“双立春”与“无春年”是夏历(农历)中的概念,在古代,干支纪年是以立春起始,人们是以立春作为新一年的开始,因此古代并不存在“双春年”之说。双春年是中国纪年历法中独有的现象,这是阴阳历之间的“阴差阳错”及现行以大年初一作为新年开端的习俗造成的。
“双春兼闰月,结婚好时年。”“双春双喜”“成双成对”“一年打两春,黄土变成金。”自然是吉利的说法。但旧时人们还认为“两次立春有二度春的含义”“无立春之年是寡妇年”,不宜嫁娶,“两春夹一冬,十个牛栏九个空”,这些说法都是毫无科学根据的。就事论事,无论何事,都要理性来看待。其实,“双春”和“无春”只是阴阳历之间“置正”安排的结果,是人为的节气和物候的调整,是历法节气自然的产物,是正常的历法演变,其本身与婚姻运势吉凶祸福没有任何联系。
宋张栻《立春偶成》:
律回岁晚冰霜少,春到人间草木知。
便觉眼前生意满,东风吹水绿参差。
立春,为二十四节气之首,又名正月节、岁节、改岁、岁旦等。立,“开始”之意;春,代表温暖、生长。明代《群芳谱》:“立,始建也。春气始而建立也。”《立春》诗云:“东风带雨逐西风,大地阳和暖气生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立春,正月节;立,建始也;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;而春木之气始至,故谓之立也;立夏、秋、冬同。”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“斗转星移”制定,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。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,当太阳到达黄经315°时为立春,于每年公历2月3-5日交节。干支纪元,以寅月为春正、立春为岁首,立春乃万物起始、一切更生之义也,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。在传统观念中,立春有吉祥的涵义。
立春为“四立”之一,其农业意义为“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”,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,开始进入风和日暖、万物复苏的春季。时至立春,在我国的北回归线(黄赤交角)及其以南一带,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,南北跨度大,各地自然节律不一,“立春”对于很多地区只是进入春天的前奏。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:“一候东风解冻,二候蜇虫始振,三候鱼陟负冰”,说的是东风送暖,大地开始解冻。但此时气温偏低,乍暖还寒,在气象学上没有达到入春的标准,还会有倒春寒出现,小心受冻感冒,所以,民间又有“二四八月乱穿衣”的说法。
秦汉以前,南北各地风俗文化不同,一些地方岁首礼俗所重不是阴历元月朔日,而是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的立春。作为迎春大节,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,重大的拜神祭祖、祈岁纳福、驱邪禳灾、除旧布新、迎新春等庆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举行,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,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。至唐代,立春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了春社,唐王驾《社日》:“桑柘影斜春社散,家家扶得醉人归。”到了宋代,迎春仪式又恢复到了立春,并正式成为由官府操办、民间广泛参与的盛大活动,直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。
立春习俗,分报春、打春、咬春、说春,其中报春多是民间习俗,在农村更盛行;打春是打春牛,为官俗,多由官方组织大家祈福新年;咬春是吃春饼,寓意留住好时光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——石阡说春,立春时节,“春倌”手持春牛,凡到说春的农家,均要发一张农历、一张财神春贴,并以说唱的形式,意在劝农春耕,祝福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
我国传统习俗认为双喜临门、福寿双全、智勇双全等等,意味着吉祥。2023癸卯年,卯兔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四,“四”本身有“成双成对”之意,卯兔逢双春,更寓意好运连连、好事成双。
这是疫情3年来放开后的首个立春节气,又是双春年,全国整体疫情进入低流行水平,春去春又回,花谢花又开,真正温暖的日子已经到来。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,鸟语花香,大自然生机勃发。新的生活,新的开始。春到人间,疫病散去,久寒必暖,否极泰来。
发布于:山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