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页

你是 i 人还是 e 人?16种人格真的能定义我们吗?

来源: 健康杭州

你是i人

还是e人?」

“你是i人还是e人?”

这句话已经成了许多年轻人的社交开场白。

实际上,“i”和“e”指的是MBTI人格测试中的两种大类型,分别代表“内向”与“外向”两种性格特点。

随着社交网络和商业运作的不断推广,MBTI(迈尔斯-布里格斯类型指标)已经成为时下最火的人格测试工具。

测试结果将人分为16种人格,让你“对号入座”。有人测后大呼“好准”,称之为“科学算命”。

然而,这16种人格真的能够定义我们吗?

01

MBTI测试,是科学还是玄学?

MBTI测试的基础来自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心理类型理论,并在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作家迈尔斯及其母亲布里格斯改编汇总而成。

虽然有心理学理论背景,但MBTI测试的科学性一直存在争议。

一方面,荣格的“心理类型说”并没有经过实证检验,只属于“理论假设”;

另一方面,科学的人格测试需要通过信度和效度的质量检验,而MBTI在这两项指标上的表现都不够有说服力。

人格最重要的一个特点,就是一旦形成,就会相对稳定。但在MBTI人格测试中,有人今天是ESFJ,明天是ESTP。很显然,这并不符合人格的特征。

MBTI更像是一场社交狂欢,娱乐性才是它风靡的最重要原因。与星座、塔罗牌类似,MBTI测试结果的描述都运用了“巴纳姆效应”。

02

什么是“巴纳姆效应”?

“有时候,你看似强硬、严格,其实是在掩盖内心的不安与忧虑。”

“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,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。”

“有些时候你外向、亲和、充满社会性,有些时候你却内向、谨慎而沉默。”

......

上述有关性格的描述,会不会也让你觉得很准?

事实上,这就是心理学中的“巴纳姆效应”——使用普通、含糊不清、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,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,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。这些主动“对号入座”的行为,跟我们大脑中存在“主观验证”和“谄媚效应”有关。

在生活中,我们会发现,许多人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,他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。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,他们也能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。这就是“主观验证”在作祟。

而“谄媚效应”则是指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。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会标榜自己是ENFJ(代表有领导力的主人公人格)或INTJ(代表理性果敢的建筑师人格)等等。

03

如何正确理解人格?

在心理学中,人格(personality)是指个人带有倾向性的、本质的、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(兴趣、爱好、能力、气质、性格等)总和。

MBTI只是一个“趣味心理测试”,能够帮助我们对自己的性格有大致了解,但大可不必将测验结果奉为圭臬,也要避免将“人格标签”变成束缚自己成长或真正认识他人的桎梏。

所有的心理测验都只是一面镜子,无法反映全部的你,也无法代表真实的你。只有通过在社会中与他人的真实互动,才能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,让我们的人格得到不断成长和完善。

发布于:浙江

我要许愿